胃痛一直好不了?位置、症狀、飲食原則總解析,帶你找出背後原因

江建昌 醫師

2025-01-24更新

胃痛一直好不了?位置、症狀、飲食原則總解析,帶你找出背後原因

胃痛一直好不了?位置、症狀、飲食原則總解析,帶你找出背後原因
內視鏡檢查

# 健康檢查

# 內視鏡

胃痛是什麼病?經常胃痛怎麼辦?胃痛位置、症狀、原因,及舒緩胃痛的方式總解析!胃痛可以吃什麼、不能吃什麼?胃痛保養飲食原則幫你貼心整理。想找團隊專業、設備頂尖的胃痛檢查診所嗎?推薦昕新智慧診所!

胃痛隱隱作痛是什麼病?胃痛位置、症狀、原因全解析

上腹胃痛才是真胃痛?從 6 個胃痛位置了解潛在疾病

人體的腹部包含許多不同的內臟器官,如胃、大腸、小腸、肝臟、胰臟等,當腹部疼痛時,依照疼痛部位的不同,可能代表不同的疾病原因,不一定是胃部有問題。

我們以肚臍為中心點,可以將腹部切成上腹和下腹 2 個區域,以下幫大家整理當腹部或胃部感覺疼痛時,如何從疼痛位置判斷可能是哪些疾病在作祟。

根據腹痛位置判斷原因

疼痛位置潛在疾病
上腹
  • 胃潰瘍
  • 食道炎、胃食道逆流
  • 急性胰臟炎
右上腹
  • 膽囊炎
  • 肝炎
左上腹
  • 脾臟腫大、梗塞或感染發炎
下腹
  • 膀胱炎
  • 女性婦科疾病
  • 大腸憩室炎、大腸直腸炎
右下腹
  • 急性闌尾炎
  • 大腸憩室炎
  • 腎結石、腎盂腎炎
左下腹
  • 大腸憩室炎
  • 腎結石、腎盂腎炎

由此可知,若是胃部疾病,疼痛感多會發生在上腹部,約肚臍上方、肋骨下方的區塊,且多為悶痛、鈍痛或絞痛的類型

此外,有些器官並不位於腹腔內,但也有機率產生腹痛、胃痛的感覺,像是心肌梗塞可能就會引起上腹疼痛,因此雖然腹痛位置可以幫助大家判斷可能的潛在疾病與哪些器官有關,但並不一定完全準確,若長期疼痛難耐,建議還是儘早接受醫師診斷、安排檢查,確認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突然胃痛原因有哪些?根據 3 種胃痛時間判斷胃痛原因與症狀

胃痛的原因確實多樣且複雜,單靠疼痛部位很難準確判斷病因,發作時間也是一個重要的線索,有助於幫助判斷胃痛原因。一般而言,胃痛可依據發作時間歸納為以下 3 種:

📌空腹胃痛:胃酸過多、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膽汁逆流

  • 胃酸過多
    胃酸過多是常見的空腹胃痛原因,人體空腹時仍會分泌胃酸,正常情況下,胃壁有一層黏膜保護,可以抵抗胃酸的侵蝕。然而,當胃酸分泌過多,或胃黏膜保護功能減弱時,胃酸就會直接刺激胃壁,引起疼痛或不適。這種疼痛通常在空腹時(如 2 餐之間或清晨)最為明顯,進食後則可能因食物中和胃酸而有所緩解。
  • 胃潰瘍
    胃潰瘍會造成胃部持續性的悶痛,不只空腹時會痛,進食後也可能會疼痛且症狀更為嚴重。當胃黏膜保護層受損時(例如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長期飲食習慣不良等),胃酸就會直接侵蝕胃壁,形成胃潰瘍傷口。高濃度的胃酸在空腹時,若直接接觸潰瘍部位,就會刺激潰瘍底部的神經末梢,引起胃痛。
  • 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位於胃幽門的後方,是小腸的第一節,也是小腸和胃部相連地方,當胃部食物排空時,一部分胃酸和消化酶也會一起進入到小腸中。正常情況下,十二指腸有黏膜保護,可以抵抗胃酸的侵蝕。然而,當十二指腸黏膜受損時,就會形成潰瘍傷口。

    空腹時,高濃度的胃酸會直接流入十二指腸,刺激潰瘍部位,就會引起疼痛。進食後,食物會進入胃部,一方面可以中和部分胃酸,另一方面可以減緩胃酸流入十二指腸的速度,因此疼痛會有所緩解。
  • 膽汁逆流
    當胃部排空、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正常狀況下,膽囊會收縮把膽汁排入十二指腸,乳化脂肪,使其更容易被消化吸收。但若是因為幽門括約肌功能異常、膽囊切除手術或其他疾病與藥物因素,很有可能會造成膽汁逆流回胃部,膽汁中的膽酸會與胃酸混合,造成胃黏膜刺激,產生疼痛。除了疼痛外,膽汁逆流可能還會伴隨口苦、噁心、嘔吐膽汁、體重減輕等症狀。

📌吃飽胃痛: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障礙、胃食道逆流、胃潰瘍

  •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相當常見的胃痛原因,通常會在吃飽飯後出現上腹不適、疼痛、易飽、打嗝或噁心等症狀,但透過檢查卻找不到器官結構上異常,就可以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 胃排空障礙
    胃排空障礙是指胃部將食物送入小腸的過程,受到阻礙或延遲。當吃飽飯後,食物在胃部堆積無法排出,很有可能會因此導致胃部壓力增加,因而產生腹部脹氣、疼痛、胃食道逆流等問題。
  • 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是指胃部的胃酸逆流回食道,造成胸口痛、上腹部胃痛或有灼熱感。胃食道逆流往往在飯後更容易發生,因為進食後胃酸分泌會增加,胃部壓力也會提升,造成逆流機率提升。
  • 胃潰瘍
    胃潰瘍不只在空腹時會造成胃痛,在飯後也可能會造成胃部疼痛,且可能比空腹時更加疼痛,因為當我們吃入食物後,胃部會需要擴張、蠕動來容納食物及增加胃酸分泌來幫助消化食物,這些過程都很可能會牽動到潰瘍部位,導致進食後不久會出現疼痛狀況。

📌不定時胃痛:壓力性胃病、慢性胃炎、胃癌

  • 壓力性胃病
    壓力性胃病是指由壓力大或情緒憂鬱等因素引起的胃部不適,可能會出現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甚至潰瘍等各種症狀,且沒有特定的發作時間,往往和自律神經失調較為相關。
  •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長期受到刺激或損傷,導致發炎的狀態,病因 80%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此外也可能和壓力、藥物副作用有關。與急性胃炎不同,慢性胃炎的胃痛症狀通常較輕微且持續時間較長,但也可能反覆發作,因此發作的時間較不固定。
  • 胃癌
    胃癌是指發生在胃壁內層的惡性腫瘤,初期症狀多為上腹部隱痛、脹痛或不適,和一般胃痛、胃潰瘍症狀相似,後期疼痛感會持續加劇,並伴隨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噁心嘔吐、黑便、吐血等情況。

除了上述介紹的胃痛位置、發作時間外,醫生通常還會透過疼痛表現的方式、併發症等各種不同的特徵來判斷胃痛的原因。

胃是難以透過目測檢查確認病因的內臟器官,當出現疼痛症狀時,就代表身體正在發出警訊,若疼痛狀況反覆發生或症狀加劇,建議儘早接受檢查,尋求專業建議與治療。

想了解更多胃痛的相關檢查與治療方式嗎?點擊下方按鈕,立即預約諮詢!

胃痛怎麼辦?可以吃市售胃藥來舒緩胃痛嗎?

胃藥如何緩解胃痛?從市售 3 大類胃痛藥物原理開始說明

胃痛發生時,不少人都會選擇服用藥局可購買到的成藥胃藥來緩解胃痛症狀,然而,胃藥種類繁多,作用機制也不同,並非所有胃痛都適用同一種藥物。

以下將說明市售常見的 3 種胃藥類型及作用原理,讓大家更清楚了解該服用何種藥物才能有效解決胃痛困擾。

胃藥種類 1. 制酸劑

  • 原理:透過酸鹼中和,以鹼性藥物中和胃酸,減少胃酸對粘膜的刺激,緩解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熱等症狀。
  • 常見成分:氫氧化鋁、氫氧化鎂、碳酸鈣、碳酸氫鈉等。
  • 適應症狀:偶發性的胃食道逆流、胃酸分泌過多。
  • 優點:藥效作用速度快。
  • 缺點:效果維持短暫。
  • 副作用
    • 可能會引起便秘(含鋁或鈣成分)、腹瀉(含鎂成分)等副作用。
    • 慢性腎功能不全者,長期或大量使用,極少數人會出現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
    • 使用碳酸鹽類的胃藥,則可能會引起脹氣、打嗝等問題。

胃藥種類 2. 抑酸劑

  • 原理:抑制胃壁細胞釋放組織胺,減少胃酸分泌。
  • 常見類型:H2 組織胺受體阻斷劑(如泰胃美、善得胃、法瑪鎮膜衣錠、吉胃福適等)、PPIs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如泰克胃通、保衛康治潰樂腸、德喜胃通等)。
  • 適應症狀:胃酸過多、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食道逆流、慢性胃炎等。
  • 優點:藥效較為持久。
  • 缺點
    • H2 組織胺受體阻斷劑的作用效果較慢。
    • PPIs 需於飯前服用,服用上較不方便且容易忘記。
  • 副作用
    • H2 組織胺受體阻斷劑大致上可安全服用,僅少數人會出現頭痛、便祕、脹氣、腹瀉、噁心等不適症。
    • 長期使用 PPIs 可能會略微增加骨質疏鬆、腸道感染、維生素 B12 缺乏等風險。

胃藥種類 3. 胃黏膜保護劑

  • 原理:藉由藥物成分,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護膜,減少胃酸、膽汁等對胃黏膜的刺激。
  • 常見成分:硫糖鋁、藻酸鹽等。
  • 適應症狀:胃潰瘍、胃炎。
  • 優點:可以保護受損的胃黏膜,減少其他傷害。
  • 缺點:藥效作用較慢。
  • 副作用:胃黏膜保護劑的副作用相對較少且輕微,有機率產生便秘、輕微脹氣、口乾等症狀。且因為胃黏膜保護劑會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護膜,可能會影響其他藥物吸收。因此,若同時有服用其他藥物的需求,應間隔 1~2 小時。

胃痛何時需看醫生?胃痛就醫的 5 種狀況

自行服用胃藥固然可以舒緩一時的胃痛症狀,但是,當長期胃痛、症狀加劇或伴隨其他症狀時,可能代表體內隱藏著更嚴重的疾病,以下幫大家整理需就醫檢查的 5 個時機:

  • 服用胃藥 1 週後,胃痛仍未改善
  • 若未服用胃藥就會感到胃痛,且情況已持續 2 週以上
  • 斷斷續續感到胃痛,超過 1 個月以上
  • 睡覺時,會因胃部不適而痛醒
  • 胃痛伴隨其他症狀,如不明原因體重降低、食慾不佳、右頸部淋巴結腫大、解黑便等

若有以上狀況發生,切勿拖延,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透過檢查找出問題、及時治療!

想了解更多胃痛的相關檢查與治療方式嗎?點擊下方按鈕,立即預約諮詢!

胃痛可以吃什麼、不能吃什麼?胃痛保養飲食原則看這裡

胃痛保養飲食原則總整理

胃痛可以吃的 3 類食物

胃痛時可以吃哪些食物呢?以下幫大家整理 3 類對腸胃較友善的食物,讓你在胃痛時可以降低疼痛、舒緩不適,同時又能補充足夠的身體所需營養!

1. 保護胃黏膜的黏蛋白食物

黏蛋白是一種醣蛋白,具有黏性,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減少胃酸、膽汁等對胃壁的刺激,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胃黏膜。富含黏蛋白的食物包含木耳、秋葵、山藥、蓮藕、燕麥等。

2. 舒緩、抗發炎食物

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物質的食物,能幫助降低消化道的發炎反應,緩解胃痛不適,像是高麗菜、蘆筍、深色蔬菜、蘋果、魚類、薑、楊甘舉等,是有助於抗發炎、鎮靜和修復組織的食物。

3. 易消化的軟質蛋白質

胃部不適時,消化功能可能較弱,選擇容易消化的蛋白質來源能減輕腸胃的負擔,同時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幫助胃部組織修復,例如雞蛋、豆腐、魚肉、去皮雞胸肉等。

除了挑選食物外,在烹調方式也盡量要以清淡為主,選擇清蒸、水煮、燉煮、涼拌等方式,避免油炸或辛辣調味。

胃痛應避免的 8 項飲食與生活禁忌

當胃痛發生時,應留意以下 8 點飲食與生活習慣禁忌,可以降低胃部負擔、避免不適症狀變得更加嚴重。

  • 遠離刺激性食物:辣椒、胡椒、芥末、咖哩、檸檬、番茄、醋、油炸食物等辛辣、酸或油膩的刺激性食物,會直接刺激胃黏膜,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加重胃痛、胃灼熱等不適。

  • 少吃高糖分精緻食物:過多的糖分會刺激胃酸分泌,且容易引起胃脹氣,因此在胃痛時應減少蛋糕、餅乾、糖果、含糖飲料等甜食攝取。

  • 避免暴飲暴食:一次吃太多食物會使胃部過度擴張,增加胃部負擔,容易引起胃痛、消化不良。

  • 不可邊工作邊進食:在工作或壓力大的情況下進食,容易影響消化功能,導致胃部的不適應症狀更加嚴重。

  • 勿亂吃藥:某些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長期服用會損傷胃黏膜,引起胃痛、胃潰瘍等,服用藥物前應諮詢醫師或藥師,遵循醫囑用藥。

  • 少喝刺激性飲料:咖啡、濃茶等飲料會增加胃酸分泌,碳酸飲料則容易引起胃脹氣,在胃痛期間應避免這些飲料。

  • 避免不易消化的食物:糯米、堅果、過量的高纖食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會增加胃部負擔,延長胃排空的時間,在胃痛時更應避免食用。

  • 不抽煙、不喝酒:菸和酒都會直接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酸分泌,並影響胃黏膜的修復,不僅可能會加重胃痛症狀,甚至會造成症狀惡化,在胃痛期間都應避免。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幫助預防胃痛

該如何預防胃痛發生呢?透過良好的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可以有效幫助降低胃部壓力與負擔,避免胃痛困擾找上門!

  • 每餐定時定量:將每餐分量控制在 6~7 分飽,每天固定時間用餐,可以減輕胃的負擔,使胃部保持較為穩定的狀態,也能避免暴飲暴食導致胃部壓力過大或脹氣等不適症狀。

  • 細嚼慢嚥:充分咀嚼食物能幫助食物充分與唾液混合,減輕胃部的消化負擔,也能避免在咀嚼中吞入過多空氣,引起的胃脹氣問題。

  • 飯後避免立刻運動、泡澡:用餐後,身體的血液會集中到胃部幫助消化,若立即運動或泡澡,會導致血液流向其他部位,影響消化功能,造成胃部排空延遲。

  • 睡前 2~3 小時不進食:睡前吃東西會使胃部在睡眠時間仍需持續工作,影響胃的休息和修復,也會提升夜間胃食道逆流風險。

  • 飯後不立即平躺:飯後立即平躺,會因為重力問題造成胃酸逆流,引起胃灼熱、胸口灼熱等不適,因此飯後應避免立即躺平,降低胃食道逆流風險。

想找最專業貼心的胃痛檢查診所?推薦「昕新智慧診所」!

經常感到胃隱隱作痛,或是持續胃痛卻未見好轉嗎?胃痛的成因相當複雜,自行判斷容易延誤病情,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才能盡快找出病因並接受妥善治療,早日恢復健康。

無痛胃鏡、無痛大腸鏡檢查首選腸胃鏡導入 AI 識別系統、診斷準確率高的「昕新智慧診所」!

昕新智慧診所的大腸鏡檢查採用富士 7000 型新型內視鏡,搭載 AI 輔助系統「Fujifilm CAD EYE」與 LCI/BLI 光學處理器,幫助辨識腸胃道早期病灶,提供受檢者高品質、快速、高精準度的識別與診斷。

同時,昕新智慧診所擁有專業麻醉團隊,提供最高品質的鎮靜麻醉服務,並由專責護理人員在恢復室細心照顧,確保受檢者無身體不適。

昕新智慧診所擁有陣容堅強的醫護人員,引進先進的檢查儀器,秉持熱誠與專業,提供新北市板橋社區民眾便利及優質的健康檢查服務。

受檢者若需要進一步的醫療諮詢,昕新智慧診所也能盡速協助其轉診至新光醫學中心,接受專業臨床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點擊下方按鈕,立即預約昕新智慧診所的高精準度 AI 無痛腸胃鏡!

分享至:

最新文章